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奶业科研创新支持,在关键环节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制定精准化的预制菜扶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推进种养循环 坚持绿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坚持绿色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构建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新格局。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肥料厂,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可以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同时提升农田的质量,实现农户减投增收。”秦英林表示,牧原通过创新环保技术,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养殖场为中心,依托粪肥资源,推广助农、为农服务,科学施肥,提升周边土地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帮助农户减投增收,实现粪水资源100%利用,零排放。现已覆盖农田394.8万亩,2022年助农减投增收295元/亩。
牧原积极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牧原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政府携手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总规划建设6.7万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已经建成6000余亩,2023年年底将建成1万亩。该项目由5名大学生管理运营,2022年6月,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实现丰收,小麦种植面积4475亩,亩均产量850斤,总收入570万元,提升了农田的质量,实现了农户减投增收。
秦英林称,该创新模式有以下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养猪生产的沼液肥,实现资源化利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二是农民有持续稳定收益,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三是吸引大学生人才回归农业,振兴农业;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
养猪要发展,环保要先行。回顾牧原30年养猪发展史,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把环保列入公司重要工作之一。
秦英林结合牧原环保经验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依托养殖场沼液支农管网优先布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鼓励养殖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高标准农田,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完善资源化的服务体系,整合土肥监测、农技专家服务、学校与科研单位的资源,打造资源化利用的服务平台,为农牧结合的产业模式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技兴农。
牧原大力发展“养殖-沼肥-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现有环保农艺师270名,6000余名环保运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测土配方,已累计打通小麦、玉米、红薯、莲藕等37种农作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通过粪肥综合利用与农艺师科学种植服务,助力种植户打造苹果、柑橘、葡萄等优质示范园,有效推动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秦英林说,环保问题是中国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绿色发展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牧原将继续不断努力,助力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
秦英林表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元点发力,底层突破,建议进一步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中国养猪水平与养猪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需要国家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突破。同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以生猪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研发课题,培养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作为出题人、评价人,使研发课题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贴合,更有实际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促进更多预制菜赛道企业做大做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制菜产业应完善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由龙头企业牵头,尽快出台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下,国内预制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26年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在郑思敏看来,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预制菜上游产业涉及果蔬种植业、家禽与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与我国农业发展关联密切。“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连着餐饮消费,预制菜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泛,被视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代表性行业。”
她分析,通过将农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食品,送上城市餐桌,预制菜不仅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全新市场,更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的产业振兴提供了新力量。在双循环格局下,我国预制菜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虽然预制菜赛道总体向好,但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郑思敏坦言,最大的问题是行业欠缺标准化。“预制菜行业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虽然有关部门正在密集出台相关标准,但仍缺乏完善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郑思敏建议,应完善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尽快出台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郑思敏认为,目前预制菜加工厂呈现区域化、分散化和小规模的特征,缺少完善的商业经营模式。“企业盲目开发所谓的爆款产品,如果运营不好,容易出现大量库存堆积,造成资源浪费。”
“应尽快明确牵头部门,加快制定和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制定精准化的预制菜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成熟区域的市场主体。”郑思敏提出,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进出口以及装备生产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引导预制菜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她认为,政府应当鼓励预制菜企业在当地创建预制菜产业园,利用本土农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打造预制菜区域性特色品牌。
郑思敏表示,预制菜产业目前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水平较低。“我国菜品多,且传承方式多为师傅带徒弟,加工方式多为‘少许’‘适量’等模糊的技艺加工。产业缺少预制菜专业研发人才,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现有预制菜技术难以复制全部菜品,制约中餐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
为此,郑思敏结合自身经营企业的经验和对产业的理解提出:“加大科研投入,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机构、厨师、预制菜企业强强联手,在预制菜加工制作、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优化,保证预制菜的口味还原和工业化生产,把中式菜肴从‘厨师版’转化为‘工业化版’,让预制菜完成工业转换。”
她认为,应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为预制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中餐标准化等提供支持。应当培育或引进预制菜相关的专业投资机构,加强孵化、加速投资,促进更多预制菜赛道企业做大做强。
郑思敏还建议,把预制菜产业链附加值更多留在农村。“在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只有让更多利润涌向原材料供应商,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质、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振兴,把预制菜变成‘致富菜’。”
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
“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大宗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他建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通过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有效避免“标准打架”,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201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启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对将近5000项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修订、整合,初步构建起覆盖从原料到餐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形成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卫生规范四大类标准,基本涵盖从生产源头到最终产品的整个食品产业链。
陈南表示,通过制定最严谨的标准,提高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了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从整体看,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解决了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但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食品分类引起的争议较多。
作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头部企业,三全食品在生产经营中发现,由于历史原因、新产品涌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加上不同标准的制定单位对标准设计框架和需求的不同,造成食品分类系统繁多,食品类别定义范围不一致。
陈南分析,没有统一的食品分类标准,造成企业在使用标准以及监管部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可能因标准分类不一致,引起理解偏差,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管理风险。
以传统食品馒头为例。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馒头归为糕点中的热加工糕点。按照生产许可分类,馒头在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食品分类系统中也属于糕点(07.02类别),可使用部分限量食品添加剂。然而依据GB 2760-2014的食品分类系统,馒头属于发酵面制品的范畴,并不属于糕点类食品,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范围和作为糕点类别有明显差异。
陈南建议,全面梳理现有的与食品工业发展有关的标准、规则等,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通过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有效避免“标准打架”,推动各类食品标准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用“最严谨的标准”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魏立华:奶业高质量发展须加强科技创新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进一步加强奶业科研创新支持,提高我国奶业国际竞争力。
“君乐宝重视在全产业链布局中注入科技的力量,仅在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方面就投入了80亿元,并在原有世界级牧场、世界级工厂、世界级合作伙伴、世界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世界级育种和世界级研发要素。”魏立华说。
魏立华认为,奶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他建议,增加奶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合作,在奶牛育种、牧草种植等奶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循环产业链”是今年全国两会中的热词。君乐宝在实践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参考方案。比如,君乐宝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流转38万亩土地,建立原生态牧草种植基地,通过改进土地灌溉方式,实现节水三分之二的成果;牧草种植更多采用沼液替代化肥,使得生产对于土壤的破坏进一步减轻。在生产模式上,君乐宝创新“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牧场建在草场之中,工厂建在牧场中,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零距离一体化的绿色生产模式,奶牛挤出的生鲜乳直接免去运输、中转环节,通过低温洁净管道传送至加工环节,物流运输中的燃料消耗与碳排放显著降低。
魏立华表示,“田种草、草喂牛、牛产奶、粪还田、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仅一个“万头牧场”每年就可发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
“双碳、绿色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等理念,对乳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更多要求。”魏立华建议,应鼓励企业在节能减排、粪污管理、低碳产品、低碳产业链等方面加强投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产业链条。
“未来,君乐宝将以科学战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用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的全产业链布局、科学的营养标准、强大的科研实力,解锁大自然的鲜活营养,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魏立华说。